当前位置:首页 > 热点 > 散文:山脚望秋 正文

散文:山脚望秋

时间:2024-05-07 20:42:27 来源:破矩为圆网

散文:山脚望秋

鲍旭明

有些地方去过了就忘不了,还想去。望秋

枫叶又红的散文山脚日子,还是望秋这个村子,还是散文山脚那几个人,我们来了。望秋

山脚下的散文山脚村子是标准的徽派瓦舍,青瓦白墙,望秋青是散文山脚黑瓦上沁出了滑溜溜的藓,白色的望秋墙时间长了,呈现出灰白,散文山脚村子的望秋名字也美,灵山村。散文山脚

和那些热门的望秋人流如织的大美乡村比,只是散文山脚静。它是我们在一次摩旅俱乐部的征程中,几个人脱离了大部队,误打误撞遇见的,匆匆浏览而过,却深深放在心上。

村落未经雕琢的原生态让人欣喜,远远望见了上次来看到的明代梯田,工工整整,顺着山势蜿蜒,仿佛让人穿越过去,一眼千年。

初秋时节,植被没有了夏天那样盛气、绚烂的颜色,倒也郁郁葱葱地呈现在不高的山坡上,那是一张规规矩矩的秋天的明信片。

滋养着植被的一条细长的河流缓缓地穿村而过,将村庄分成南北两个部分遥遥相对。这般的自然切割让一切山、水、人都灵动起来,协和极了,那就是灵金河。

进入村中的古水街,一色的青石板铺路,在这没有下雨的秋天,石板没有丝毫湿滑的感觉,心里有底,踩着踏实。

石板沿水而下连接一侧的村落,是村里的主道,与另外一侧有三十几座石桥相连,方便南北的村民过往。沿着石板路慢行一会儿就来到了河流的出水口。没想到的是出水口这里有一座庙,当地人叫“雷租庙”。小小的菩萨庙,佛香袅袅和着俗世的信仰弥漫升空,配上外面“叮咚”的出水声,佛家入世普渡的意境莫过于此吧。

过了庙,路边是一亭子。“五福亭”是供路人和从庙里出来的人歇脚的地方,秋天金旺,我们也穿亭而过,在这秋日里祈福一下。

亭子的对面是翰苑牌坊,也是随山势的高低而建,是明朝皇帝赐的函安公等三方夫人的牌坊。牌坊上横雕“翰苑”,竖雕“恩荣”,雕工精湛,纹理历经沧桑清晰不变,上下翻飞的石刻图案,无一不在显示家族的荣耀与底蕴。站在牌坊下,抬头望去,并不是很高大的牌坊也给人心里带去几分世家的威严。

打听得灵山村的祠堂在附近,这是村人精神寄托的地方。祠堂建于清弘治年间,皇帝下谕,祠堂题名“名世”,原来有男祠和女祠,后来重修,只保留了男祠。古旧的大门和斑驳的墙壁映着历史的兴衰和传承。

灵山村四周竹海环绕,茫茫无际。灵山村人对竹子的深厚情愫化为了灵山一绝,竹器。在灵山,户户都会竹编,竹篮子、竹簸箕、竹斗笠,还有各种竹子的工艺品和琳琅满目的山货,就那样一起放在门口给路过的人挑选。

朋友拿起了平时不常见的斗笠,细细察看中一个失手脱落,巧的是那帽檐落地后,有些韧劲,竟然轻轻地弹起,顺着石板路转起了圈,忙的人像赶集一样追着去了,引来村人和善的笑声。

我买下了一根细长的竹笛做个小小的纪念,搽拭了一番,对着山旁的竹林吹了起来,在山脚的这片秋色中,悠扬、青涩的笛声散开了去。




《巴蜀文学》出品

主编:笔墨舒卷

达州广播电视报(达州新报)《凤凰楼》副刊选稿基地。

凡在“巴蜀文学”平台上同期阅读量较高的优质稿件,将被达州广播电视报选用。

投稿邮箱:gdb010@163.com

特别说明:作者投稿时,须标明“原创文章,文责自负”字样,如没标明或不是原创稿件一律拒用。

推荐内容